2021-01-18 10:55:59 来源:三都县委组织部 作者:三都县检察院派驻周覃镇水东村第一书记 吴国语 阅读: 17759
我叫吴国语,是三都县检察院派驻周覃镇水东村第一书记。2018年5月,在接到三都县选派第一书记和住村干部通知后,作为一名党员,又有基层工作经验和懂民族语言的优势,于是主动向院党组请战到周覃镇水东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。
周覃镇水东村是由原板党村、板引村、的查村、水蒙村四个深度贫困村合并而成的深度贫困村,贫困人口众多、贫困面广、基础条件差,是块难啃的骨头,怎样带领贫困户脱贫、怎样防止已脱贫户返贫及非贫困户致贫。我做了一件很笨很慢但绝对能做成的事“用我的脚步走完全村的农户”,每到一家我挨个统计、挨个了解,做到户户记录、户户了然于心。我决心同群众一步一步,走出这条脱贫路。
和群众一起在产业基地劳动
在完成前期的统计工作后,我发现村里的道路没有完全硬化,有的组还没有通路,村里的基础薄弱留不住人,于是我因地制宜做了计划,并开始整个计划的第一步——修路。到2019年底,水东村完成了8150米通组路建设、2400m村内人行步道硬化,8.5公里产业路建设,村里机耕道通了,村组道路硬化了,群众耕作、生活方便了。
这是一个好的开始,但我也明白这只是一个开始。我不敢停歇,立即投入下步工作。
由于村产业种植结构单一,经济收入少,很多村民不愿意在家从事农业生产。若这个问题能解决,未来的工作将大有可为。于是我四处奔波寻方法、找路子,最终和贵州佳穗绿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签订协议。2019年在水东种植1560亩优质水稻,并签到回收协议,水稻的丰收给全村贫困户256户1236人带来了收益。除此之外,通过驻村干部指导,组建庭院经济试点,组织群众参与,我们成功建立三个大棚开展香菇种植,总面积1356平方米,种植香菇6千棒,带动贫困户42户536人参与。
和群众一起种植莴笋
皇天不负有心人,这些努力让村集体经济有了一定收入,成功摘掉了长期“空壳村”的帽子,走上了充满希望的道路。
可喜的成绩背后,是我对家人深深的亏欠,我不是一名合格的父亲、丈夫甚至儿子。母亲和孩子食物中毒病情恶化,怀孕妻子不幸流产,面对家庭与职责,我选择了后者,把担子留给了家人。因为我的肩膀上背负着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担子,我和战友们始终奋斗在扶贫工作岗位上,在每一个工作的关键时期和重要转折点都不曾缺席。
入户走访群众(左)
最终在全体战友的共同努力下,到2019年底,水东村205户104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,稳步实现“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”,达到脱贫标准,实现贫困村出列。并在2020年1月6日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。
我深知骄傲使人退步,我决不能自满,脱贫攻坚工作依旧任重道远。
2020年,为了带领村合作社发展,我和村支两委实地调研,最终找到适合水东村的发展项目,确定种植100亩的莴笋种植及50亩的马铃薯。但问题突如其来,项目资金还未到位,可种植季节已经来临,农季不等人,于是我自掏腰包拿出五万元先顶上,提起的心也暂时放下了。那之后,我带领村支两委和驻村干部摸早睡晚指导项目实施,说不累是假,但看着项目以高标准完成,再多的疲惫也化为乌有。
如今的水东村,早已不再是曾经的贫困模样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、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四射、村民生活水平全面改善提升。危房改造,易地扶贫搬迁,家家通上自来水,人民更安居;兴修的10多公里水利沟渠,灌溉更方便;生活用电和部分生产用电问题得到了解决,路灯实现了全覆盖;组组通硬化路得到全面实现;村民有了文化活动场地,群众生活越来越好了。
两年多来,有笑有泪,有疲惫也有收获。看着群众的幸福生活,看着家人自豪的笑容,我心中格外满足。我无疑是快乐的,因为我无愧于心,无愧于水东村群众,无愧于胸前闪耀着的党徽!
相关专题 |
· 我的扶贫故事 |
Copyright © 2016-2022 中共黔南州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版权所有 备案号:黔ICP备15015308号 技术支持:微迅传媒